花圈*初并不是為喪禮專用的。花圈的“發源地”聽說在希臘,古希臘把花圈稱為“斯吉芳諾思”, 是裝飾神像的“圣物”。 教堂中的祭司后來也戴起花圈來,花圈傳播到各地后就不─再地是教堂專用的飾物了。古代西歐曾用花圈作為獎品頒發給凱旋的戰士和運動場上的優勝者。印度和緬甸,保存著用薔薇花做成的花環給貴賓戴上以表敬意的習氣。花圈,原來作為禮物,以示尊重和敬禮 ;以后逐漸演化成對逝世的親人和好友敬獻花圈,以表示對逝者的思念和哀悼。
花圈為喪禮專用的。參與葬禮時,人們常常敬送花圈,作為對逝者的追悼。送花圈是從歐美傳過來的習俗。按照北歐的傳說,一個人臨死時帶上花圈,安琪兒(即天使)就會把他的靈魂帶到天堂。
花圈送到殯儀館還是家里?
答:要看儀式在哪里辦?如儀式在家辦就送到家里,儀式在殯儀館辦花圈就送到殯儀館。
殯儀館送花圈流程
人們常說的“辦白事”就是為了緬懷死者的儀式,在這個儀式上要莊嚴、肅穆,以及恰當地表達對死者的緬懷和思念。
一般情況下,我們的親戚朋友遭遇死亡的時候,我們都會收到喪事的通知,而我們往往也是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表示我們對死者的緬懷,有的是電話問候,有的是當面問候……不過,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會親自問候,因為這樣才有誠意。
當面去吊唁,一定要記得帶上你的禮物和問候,而且一定要根據情況送去不同的禮物。那些高齡的老人故去,安安靜靜的因為“老”而去世的。這種情況是任何人都無能為力的,故而,這類悲傷會減輕一些。另外一些就是“哀喪”,這些死亡一般都是由于意外造成的,例如:車禍、疾病等,總之是年紀很輕就去世的,這是令人悲傷的。
奠字起源
古代喪禮包含兩大理路,一是對死者遺體(魄)的處理,二是對死者精神(魂)的處理。沐浴、梳洗,一直到埋葬棺柩,都是對遺體的處理;而此時開始的奠祭,則是奉事死者精神的開始。上古時期,人們將器物放在地上叫"奠"。喪禮中把作為酒食等祭品放在地上的祭祀稱為奠祭,或者徑稱"奠"。為什么要用這種形式祭祀呢?原因有三,第一,古人認為,盡管死者的靈魂已經離開體魄,但靈魂依然要享食,只要親人擺上酒食,靈魂就會來附,所以供品就是鬼神的憑依之處;第二,喪家遽逢大喪,哀痛欲絕,不免諸事倉促,所以祭祀的儀式也就因陋就簡;第三,古人以死者為鬼神,正式祭祀鬼神要立"尸",尸由未成年的孩子擔任,在祭祀時代表受祭者。但死者新亡,家屬一時不能接受這一殘酷的現實,不忍心馬上就用鬼神之禮祭祀,所以把死者生前食用過的酒食端來,放在死者的右側,含有依然侍奉他進餐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