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圈*初并不是為喪禮專用的。花圈,原來作為禮物,以示尊重和敬禮 ;以后逐步演變花圈的起源,至少是遠在二千年之前在歐洲就風行了的。那是希臘和羅馬人敬拜假神的時候所用的一種供物。當保羅在路司得城里,使那生來瘸腿的人起來行走的時候,那些看見這事的人都認為保羅和巴拿巴是他們所敬拜的兩個大神丟斯和希耳米。這風聲傳到丟斯廟中,事奉丟斯的祭司便照他們平日祭祀丟斯的禮節,牽著牛,拿著“花圈”,來到保羅和巴拿巴面前,要對這兩位在他們認為顯圣的神面前獻祭。這就是圣經中的花圈的來源和用途。歐美人在死人的棺柩和墳墓前獻花圈,無疑的與這件事是有關連的。
其它說法
至于花圈什么時候開始成為哀思用品,據說與佩戴黑紗的禮節相照應的,向死者獻花圈或者花籃的習俗。
用途
花圈,原來作為禮物,以示尊重和敬禮;以后逐步演變成對去世的親人和好友敬獻花圈,以表示對逝者的懷念和哀悼。
挽聯
挽聯是哀悼死者、治喪祭祀時專用的對聯。
它是對死人哀悼,也是對活人的慰勉,有其社會性,也有其時代的代表性。
寫挽聯應該是立意積極的,與時代精神合拍的,對人民起正面作用。在寫作中要求有針對性、真實性、不能把挽聯寫成通用聯,既適用于張三,也適用于李四;并要有藝術性,講求對仗,講求平仄,講求技巧,作到言簡意賅,一語千韻,使人過目難忘。
挽聯可以寫在長幅白紙上,也可以寫在長幅白布(絹)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