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就要到了,要祭祀自己的親人。
記得小時候,每到冬至,父母或鄰居都去買胡蔥和豆腐回家做胡蔥篤豆腐。豆腐要放在室外過夜,經過冰凍成空洞狀,燒的時候,滴幾滴醬油,頓時香氣撲鼻,有時還放點脂油渣,勾起的食欲是饞涎欲滴,吃的時候再拌點辣糊醬,到現在我還記得那熱騰騰的場面。
附蘇州人過冬至節——吃餛飩憶西施 由于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歷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單”更是考究,延續著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了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獨特意義。 今天是冬至,在古城蘇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內,冬釀酒堆得像座“小山”。
一年只釀造一次的冬釀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一位老奶奶告訴筆者,蘇州自古有句俗話,冬至不喝冬釀酒是要凍一夜的。據東吳釀酒廠有關負責人透露,他們廠今年一共生產了十萬瓶冬釀酒,從十四日開始三天時間就全部銷售一空,不單蘇州,連南京、上海、杭州等外地客戶也打電話來要貨。 “老蘇州”們回到家,桌上擺好的“圓夜飯”不僅豐盛更是有“意思”,無論是冷盆熱炒還是魚肉牲禽,都換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寶”(蛋餃)、“團圓”(肉圓)、“雞”(撲撲騰),“金鏈條”(粉條)、“如意菜”(黃豆芽)、“吃有余”(魚)等,形色相似,處處滲透著姑蘇傳統節慶的喜氣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區盛產稻米,用糯米粉制成各種糕團更是當地頗具特色和最常見的點心。
圓圓的冬至團更是席間的必備點心,據說在蘇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撐腰糕,三月青團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餡團子,六月二十四謝灶團,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團,九月初九重陽糕,十月蘿卜團,十一月冬至團,十二月桂花豬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點心,新一年又來臨。 據說,蘇州人冬至還有吃餛飩的習俗。記者今天在久負盛名的陸揚餛飩店看到,到這里買餛飩的蘇州人特別多。
相傳吳越春秋一宴上,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畚箕式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為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冬至進補,春天打虎”,是廣泛流傳于吳地的民間俗語。蘇州人從冬至這天起也開始啟動大進補,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
馳名中外的吳中藏書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興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書羊肉店的老板透露,冬至里他的羊肉店可賣出八只羊,對食者而言,無論是燒、燜、燉、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補身體,實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