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世是自然規律,然而人們卻極力回避,原因是逝世畢竟是兇禍災難,對人們來說觸摸甚或聽說逝世之事都是不吉祥的。《禮記·曲禮》載:“皇帝死曰崩,諸侯曰甍,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這里既有等級觀念,又有對死字的避諱,只有平民百姓例外。后世庶民百姓也諱言死,把死稱為卒、沒、下世、在世、逝世、老了、走了等。
人死的時分有諸多忌諱。白族忌諱白叟死時跟前無親人,他們以為白叟死在親人懷里,是報答養育之恩的最后時機,俗稱“接氣”。漢族也忌諱人死時身旁無親人,以為這樣死去,靈魂不得安定。河南一帶,忌死在原來的房間里,以為“隔梁斷氣”不吉祥,出殯時,要買一只活公雞隨棺木一齊抬出,方可破兇。滿族忌諱在西炕和北炕上死人,由于北炕為大,西炕為貴,在此死人不吉祥。人將逝世時,都要移到南炕上。河南一帶有“斷氣不抽氈,來世難轉人”的說法。人將斷氣時,要馬上把毛氈抽掉,不然死者會轉生為馬、牛、羊等帶毛的獸類。逝世的時刻和年紀,民間也有忌諱,中原一帶最忌死在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七日內,俗稱死于大年下。民間以為36歲是人的本壽,聽說一個人只需活到36歲以下早夭。人活到55歲逝世便是正常的,俗語有“五十五,自己要入土”。過了60歲逝世便是高壽了,“年紀六十六,閻王要吃肉。”東北一帶白叟66歲生日時,后輩給他包66個餃子(餃子個要小),假如一次吃完,就能平平安安地跨過這個坎兒。否則,就過不去。河南一帶,白叟過66歲生日,女兒要送一塊肉,聽說是為還閻王的債,實際上也是解白叟的饞。
俗語曰:“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73和84也是老年人的關口,聽說孔子死時73歲,孟子逝世時84歲。在河南,逢白叟到了這個關口,要給白叟買活鯉魚吃。聽說,吃了活鯉魚猛一躥,就能躥過這個關口。也有的當地在當年春日的早晨,由女兒親身煮兩個雞蛋,悄悄到麥場上,滾上幾滾,然后帶回家中,讓白叟躲在門口吃掉。以此表示白叟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骨碌打蛋地過了關口。假如死時81歲,也不吉祥,由于九九八十一,是財數算盡之意,預示子孫窮敗。可在人絕氣時將算盤離散,隔窗撒出,以此破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