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祭奠場合,人們通過菊花制作成的花圈擺在逝者的遺像前,代表著哀思之情。那么為什么菊花能夠成為祭奠用花,并制作成祭奠花圈呢? 先從菊花的歷史上講,她是中國的十大名花之一,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古時候人們用菊花來代表高潔的品性。不少詩人筆下都用菊花來托物言志。東晉時期的陶淵明更是酷愛菊花,并寫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美妙詩句。因為菊花生性高潔,性格高傲,不與其他百花爭春,深受文人騷客的青睞。把中國的名花先給逝去的親人,既是一種緬懷,也是一種尊敬。 第二個層面上講,菊花還是長壽的象征,在詩人和畫家的筆下,菊花都被賦予吉祥長壽的含義。中國的菊花品種豐富,可以用來飲茶,也可以用作房屋的裝飾。這種高貴的名花送給逝者也代表了晚輩的祝福。 從顏色上講,菊花的白色具有肅穆莊重的感覺,很適合靈堂的悲傷環(huán)境。因此久而久之菊花成為祭奠用花就成為一種習慣。隨著鮮花成為祭奠花圈的主流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在清明節(jié),春節(jié)都會給逝去的親人送上品性高潔的菊花,寄托晚輩的哀思之情。
花的色彩要素淡,以白色為主,黃色為輔,點綴以紫色以寄托深深思念之情。 花的花材可以從以下這幾種中來選擇: 菊花、百合、玫瑰、勿忘我(紫色)等, 有時會輔以孔雀草、馬蹄蓮、唐菖蒲、劍蘭等。 祭奠之花不必刻意追求花之寓意,運用色彩的語言,足以傳達哀思.如果特殊的, 也可以送其他的或被祭奠者生前喜歡的花。 當然菊花是比較正式的(有忌語說數目一定要是奇數,偶數對死者不敬!) 花圈與佩戴黑紗的禮節(jié)相照應,表達著對逝去之人的悼念,我國大部分都有獻花圈和花籃的習俗。據傳說這個習俗最早來源于西方基督教首創(chuàng)時,因為《圣經》教義的廣泛傳播,人們逐漸相信人死以后能進入到極樂世界即天堂,而去天堂的路是由鮮花鋪設的。隨著這種觀念的日漸深入人心,篤信教義的人們則按照想象中的天堂之路的場景,在死者的靈車前后拋撒花瓣,以此表示為死者去天堂鋪設道路。以后,人們覺得用鮮花鋪道花錢太多,于是改用花圈與花籃來替代。因此用花圈或者花籃獻祭死者,意思是在告慰死者的靈魂。奉獻給死者花圈或者花籃在如今已經逐漸演化為喪禮活動的一種吊喪禮節(jié)和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