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禮花籃/風凋祖竹 黃色
(一)以“孝”為基點 儒家以“孝”為基點,構筑其殉葬倫理思想。 儒家研究社會和人生,十分重視家庭。孔子認為要穩定社會,必須先穩定家庭,如果不樹立父親家長的權威,無法達到家庭的穩定,社會也就不能穩定。所以在儒家殯葬倫理學說中,以孝道為先。 在《論語》中,孔子很直接的表達了他的殯葬倫理學觀念。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 我們來分析孔子和樊遲的這段對話,首先可以發現,孔子認為子女對父母的孝,要做好兩個方面,一是長輩在世時,二是長輩去世后。 1、長輩在世,子女要孝 孔子認為,一個人從青年時代起,立身的根本,就在于孝順父母。子曰:“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而》)這段話是孔子對青年人應如何成長的親切教誨:青年人在家庭中,入父母居室,要孝順父母;出父母之居,要尊敬兄長。說話要謹慎,言行要守信。進入社會時,要廣泛接觸和熱愛各方面的人,尤其要親近有仁德之人,換言之,不要親近那些品行不端的壞人。這些話的意思是,青年人要十分注意自己的品德修養,有多余的精力才去學習文獻。孔子在這里提出德育要與智育并重,但首先重視德育。而德育之首是要孝順父母。但怎樣才算孝呢? 本文來自吊詞悼詞文化網 www.5xianhua.com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孔子回答子游問時說,今天所謂能盡孝的人,都說因為能贍養父母。人們對犬馬都能飼養,如果盡孝只限生活上贍養,而不敬父母,這和飼養犬馬有什么區別呢?孔子在這里表達一個重要思想,即將孝與敬聯系起來。敬是肅敬、恭敬,是倫理道德的一個重要范疇,人們社會行為的一個規范。如果離開人的倫理道德,把孝視為單純的贍養,這和飼養犬馬沒有什么區別了。當然,人的物質需要與犬馬的物質需要不可以比擬,但為維持生存則是相同的。如果子女對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上的贍養,還敬于父母,那么贍養父母和飼養犬馬就從本質上區別開來。因為人們飼養犬馬不會有敬和觀念的。《論語》記載:“廄焚,子退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鄉黨》)并非孔子不珍惜馬,而是人比馬更可貴,故關心人。孔子的人為貴思想,是一大進步。 孔子不贊成父母健在時兒子離家遠游。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里仁》)如果因故非遠游不可,必須有明確的方向。孔子這種思想是怕兒子遠行在外,不能照顧父母;或者怕萬一發生什么不測,兒不能在父母身邊盡其孝道。即使父母健康,在古代交通不便、通訊困難的條件下,兒子遠游,又無固定方向,怎么不增加父母的掛念和擔憂呢? 在父母生病的時候,做子女的要唯老人之疾病是憂。“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不關心父母疾病,不百般設法為其訪藥求醫,算不上是盡了孝道的。孔子還認為,父母的年齡,做子女的不可不知道。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一個人如果在幼年就失去了父母,總是人生的大不幸。假如步入中年,父母尚健在,應視為人生的幸福。生老病死是必然規律,假如父母去世了,兒女們應該怎么做呢? 2、長輩去世,子女也要孝 長輩去世后,子女同樣要孝,主要表現為對去世的人要“葬之以禮”和“祭之以禮”。孔子認為只要“無違”,在殯葬過程中不違背周禮,就是符合孝道。怎么樣算作違禮呢? 有兩種含義:一是不及,二是過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