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順治年間,八旗兵在京口扎營,把滿族的風俗習慣也帶到鎮江,使鎮江這個多民族混居的地方習俗更加豐富。
京口旗營的喪葬習俗是很有講究的, 京口旗營滿人的喪葬在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以前,奉行火化制,喪葬的費用很少。遇有喪事,都用事益局出售的燒材,當日死、當日殮、當日即抬往北門燒人臺火化。當時,事益局是旗紅的稱“紅壽桃”。燒費僅二百文。一般在火化后三日檢收余骨裝入紅布袋,用壇子裝好,寄放在寄骨壇,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后,滿人的火化習俗漸漸被漢俗同化,改為土葬,開銷也日益增多。滿人遇父母妻喪,均需要一層一級地上報頭領,直到都統,然后由都統批發照例借領濟兵銀兩,開始辦理喪事,成服成禮。死者的隨身衣服用長衫,內不用短衫,多用白色,不用紅色。男女穿衣都須三腰五領。只有外套袍褂要視死者的等級和貧富而定。滿人棺殮之前,有迎棺入門的儀式,放棺也頭朝外。大殮小殮都有拾棺人進行。棺材釘用三顆。男的在棺材左邊釘二顆,右邊釘一顆,女的相反。一顆的棺釘是主釘,釘頭不全入木,上余釘頭如扁桃式,露立棺蓋之上。送葬時,至親好友都送到墳地。親友有設路祭的。陪送殯到墓地的人喪家須送關東菜一碗。
滿人上衙門報喪后,歸家要剃頭換衣。父母喪、祖父母、曾祖父母喪都需一百天不剃發;期服百日后銷假,辦差上操要戴紅緯帽,穿布靴。喪者未殮時,吊唁的人前往吊唁被稱為“道惱”,入門后站在靈床側,向孝子握手致唁。其余如敬七,百日“謝孝”等皆同漢俗。